杨俊:新能源建设是零碳园区的核心支撑-星空体育app下载

2025-09-30 08:25:00

9月27日,由山西省能源局、国家电投集团主办,中国能源报和中国能源研究会支持的2025新能源产业创新合作暨第十五届新能源企业500强论坛在山西太原召开。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经济师杨俊发表主旨演讲。

在全球加速迈向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,零碳园区建设已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,对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。

零碳园区建设已从探索示范阶段升级为全局性任务,为各地、各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战略指引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对零碳园区作出明确部署,将园区和企业绿色低碳降碳同步推进,形成从“点”到“面”联动的发展格局。

今年6月,国家发改委、工信部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910号文,为零碳园区的实施提供了具体遵循。同时,910号文也创新性提出了要将单位能耗碳排放作为零碳园区的标准,同时还提出了5个引导指标,系统谋划了8项重点任务,涵盖能源、产业、资源、基础设施等多个维度,形成了开源节流、优结构、强基础的完整闭环。

绿电直连是实现零碳园区关键技术路径之一。今年5月,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了《关于有序推进关于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》,文件针对绿电直连的定义、适用范围、运营要求提出了新要求。

在当前技术条件下,不是所有园区都具备建设零碳园区条件。从基础条件看,应至少必须满足零碳园区的资格要求、新能源资源条件、电网接入条件,以及能耗规模化、用能特性等五方面要求。

国家零碳园区试点建设还要满足4方面基本条件才具备申报资格,即建设主体,建设范围、工作基础和否决条件。首先,要有一定规模,园区年综合能源消耗量要大于等于20万吨标准煤。同时,要有一定规模的新能源资源,新能源资源是实现零碳园区的基石。此外,要开展绿电直连或新能源接入增量配电网的接入条件。最后,用能企业要具备零排放的潜力,存量用能结构是零碳园区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。电力领域可以通过绿电进行替代,但热力需要通过电炉、高压蒸汽等实现替代,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气等则要通过氢能来实现经济性替代。

零碳园区建设是系统性工程,需要从能源重构、产业布局、基础设施升级、技术创新、能碳管理等多方面开展规划。首先要做好园区情况摸底,包括产业结构、新能源条件以及电、热网、天然气网等,同时完成能耗和碳排放的初步核算;第二,要论证零碳园区建设可行性,包括园区资格、新能源资源条件、能耗规模化、电网接入条件、用能替代等;第三,要制定零碳园区专项建设方案,根据存量的能源特点以及增量产业布局通盘考虑,聚焦源头减碳、产业协同、基础升级和创新;第四,要对零碳园区从经济性的可行性方面进行分析,从用能企业的长期和短期综合用能成本结合分析,同时考虑建设前和建设后的整体碳资产变化。

新能源建设是零碳园区的核心支撑,我们现在有几个方案:一是采取绿电直连,包括电算协同,主要依托储能、非实时负荷调节等技术,实现算力用电和新能源发电协同配合,结合绿电交易,实现低碳运行;二是可再生能源制氢,通过绿氢实现园区的深度脱碳,同时挖掘以电能为主的高耗能产业的灵活调节能力,通过绿电资源实现能耗、碳排放双降;三是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网;四是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屋顶、车棚建设分布式光伏,同时建设分散式风电。

为支撑零碳园区落地,公司开发了多类产品。一是源网荷储一体化生产模拟系统。该系统主要基于风光出力特性、电力负荷、电力约束等条件,通过生产模拟测算风电/储能装机规模、弃电率、消纳比例、充放电次数、最大售电功率等关键参数。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国广泛应用,协助投资主体规划建设新能源指标达千万千瓦级。二是源网荷储(多能互补)智慧控制系统。公司面向大工业负荷,研发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联合调控平台,并拓展开发大型新能源基地多能互补一体化智慧集控平台。该系统(平台)作为“中枢大脑”可精准控制园区(基地)的电源、负荷和储能,实现“全面可测、精确可控、高度可调”。三是电力市场交易辅助决策系统。该系统首创基于网络拓扑仿真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路线,为电力市场化交易背景下各类主体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,目前已在内蒙、甘肃、广东等电力现货市场运行。四是风光水火储氢一体化经济评价软件,软件支持涵盖燃煤、燃机、风电、光伏等九种电源的投资收益和营收水平。